林心小筑

哪怕能上清华北大,我也不愿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

2019年5月初,在距离高考还有30多天的关键时刻,一起“深圳疑似高考移民”事件,再次将河北省衡水中学(以下简称衡中)这座“神一样的学校”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学生家长质疑,深圳的一所私立中学富源学校,将衡中的尖子生户口转移到该校,学生平时在衡水中学上课,考试在深圳富源学校。

家长们认为,此举系衡水中学进行高考移民,挤占广东省高考名额,侵害广东考生的利益。

一时间,人们口诛笔伐,衡中再陷舆论的漩涡。

人们聊的不仅仅是高考移民这件事,还有衡水中学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教育。

衡水中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高考工厂,应试监狱,考试航母,清北摇篮......

在民间,衡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头。

在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口中,衡中则被形容得更加生动——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样批发生产状元的学校。

衡中到底凭借什么实力能获得这样的评价?

据统计,从2006-2018年,13年时间,衡中已经往清华北大输送了1289人,平均每年将近100人。

仅2018年就高达214人。其中99人被提前保送,115人通过高考被录取。而2018年清华北大在河北的录取总人数仅仅有370人,其余学校只能争剩下的100多个名额。

这神一样的数字真心让人惊叹,到底是怎样的教育才会生产那么多状元?

据亲历者说,来自上厕所都要控制在大便3分钟、小便1分钟的高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模式。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家长削尖了脑袋都要把孩子往这里送,为的就是让孩子考上清华、北大,通过高考实现人生逆袭。

身为一位母亲,我也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会不会送孩子去衡中,拿三年换一生?

思考很久,我的答案是,不会。

我为什么不愿把孩子送去衡水中学

我看过一篇衡中亲历者的文章(《衡水中学反叛者真实口述:“考上北大,我依然不能原谅我的母校”》),这个孩子在衡中,三年求学之路,总结下来就是:

压抑、压抑、压抑!压抑了青春、压抑了本性、压抑了生活,震惊之余,让人有着说不出来的心疼。

我真的不忍心,让孩子的青春年少以这样的方式度过,所以,看完后,让我更坚定的是:即使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机率被翻倍,我也不愿意送他去上学。

原因1:孩子可以吃学习的苦,但不能扭曲了人格

林禾青,衡中学生,2014年河北省高考状元。

在衡中的3年里,大部分的时间她都在跟这个环境做抗争。

“我始终在摸索,自我和环境之间的界限。我不甘心把自己缩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五点半起床,跑步,读书吃饭,吃完饭继续读书,吃饭,睡觉,睡完觉继续读书,读完书又睡觉……这样的三年对我来说,太无聊了。

我还有精神世界、自我发展和人格健全。我试图找到一个界限,在这样的氛围和管理中,我能够得到的自我到底有多少?”

在衡水的3年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让她发出这样的呐喊?

衡中这种整齐划一、泯灭个性的管理方式,强压在风华正茂的十几岁少年身上,给不少人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被高压扭曲的回忆。

也是一位衡中毕业生,在回忆录中,写道:

“中学有一栋每晚都灯火通明的楼,是高三学生所在的明志楼。每间教室的窗户下部半米都装上磨砂玻璃,为的是不让学生有机会把视线漂移到窗外。”

从管理到环境,从生活到学习,衡水中学的模式,处处都与十多岁青少年所需的快乐和青春大相径庭,处处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冰冷气息。

历经沧桑的成年人,都觉得不能呼吸,何况孩子呢。

我一直在说,我的孩子,可以吃学习的苦,但我希望他是快乐、充实、心安地吃苦,而不是忐忑、慌张、压抑地吃苦。

原因2:我不想让孩子有了成绩,没了主见

在衡中,为了成绩,学生们每天被安排得像一台精准的机器。

一天24小时,衡中学生的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早上跑操时,人手一本书或一张卷子,只为在停下来休整或等待之时,看课文背单词。

各项动作的时间都被严格规定,大厕3分钟,小厕1分钟。

为了保证上课不迟到,竟然还有男女生和衣而睡,整整3年。

衡中学生说,印象里从来没有超过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

衡中这种泯灭个性的作风,不仅体现在督促学生学习的作息安排上,还体现在学生选择人生方向这样的重要抉择上。

黎方是个物理奥赛生。他热爱物理,是颇具天赋的人。

但是到了衡中以后,他想看国家队难度的奥赛题、学大学物理,被视为歪门邪道,还因为想多挤一些时间学物理,被老师没收书、和老师吵架、被赶出教室。

被赶出后,他就没再回去,找了一间空教室,自己在里面偷偷学物理。黎方虽然为自己争取到了一部分学习的自由,但是他也为此变得歇斯底里,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我本来是一个情绪很稳定很理性的人,被他们逼得很疯狂很极端。给我自由的话我是不会放纵的,我是可以把我自己管得很不错的。但是他们给我一顿乱管,我就什么都不会了。”

他热爱物理,到了极致。高考后填报志愿,他只填报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幸运的是,他通过了该校的自主招生,实现了他的愿望。

但在老师的眼里,他这么报考不是实现愿望,而是一大遗憾,甚至是一种耻辱。

“你如果那时候再听话一点,就能走清华了”他的老师说道。在典型的衡中思维,清华北大高于一切,只管学校不管专业。

多少衡中学生上了清华北大,却不一定实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理想,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而我,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有成绩,没有主见。

原因3:他们集体策划的高考移民,正在教会孩子不诚实

高考移民,是部分有心之人利用个别省份的户籍、学籍制度管理不严的空隙,想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将考生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

换言之,高考移民,和走后门、插队没什么区别。

正在风口浪尖的“深圳疑似高考移民”事件,是一场由衡中、深圳富源中学、学生家长、学生本人集体策划的走后门行动。

甚至有学生这样评价班主任:“他是把权力运用到极致,把教育玩成了权术”。

学校和家庭,本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两个教育环境;老师和家长,本是对一个人具有最大影响力的教育者。但现在这两个环境里的大人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上演一堂真真实实的德育课,教会孩子如何徇私舞弊,如何策划不公平。

这样的行为不仅挤占了当地考生的名额,毁了当地考生的利益,如果高考移民经查实,涉案的几个高考移民的学生还可能会被清退学籍。

于人于己,都不是件好事。

得了成绩,输了诚信;得了名校,输了人格。这样的教育,不值得相信,更不值得托付。

原因4:我希望孩子一生都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

衡中,这所应试教育体制下诞生的超级中学,高考是唯一目标,无数家长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这里。

但这些父母从没想过,这所让无数人崇拜的学校,也许会给孩子的人生造成一些影响和伤害。

这些后遗症,甚至需要他们用尽一生去自愈。

2006年,衡中河北省理科榜眼王子藤(与高考状元仅10分区别),大二那年,被清华劝退了。理由是:被清华判定为不符合“人才”考核标准。

成王败寇,在衡中,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loser!至于,考进去后被劝退,没有人会在意,衡中更不会在意。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实地采访了衡中毕业生和衡中有过接触的人,在评价这段求学经历时,很多人的记忆多是灰色的、不愉快的:

网友@豆**丫:堂弟原本很开朗活泼的一个人,从衡中毕业后性格大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死宅。伴随着抑郁症,进大学后没多久也被劝退。

网友@feifei:从衡中毕业8年了,却还无法摆脱高考考砸了,回去复读的噩梦。连吃饭喝水都会神经性紧张,不自觉地看表。

网友@****在一起:考上了大学我感觉自己真的拱不动了,真的没动力了,整个人一下子颓废,越来越暴躁。

网友@****k:虽然考入的不是清华北大,但进大学后,变得极其不喜欢学习,对社团也提不起兴趣。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不知道怎么把自己投入进去好好算一道题,进大学后就没做到过。

衡中的学生就像弹簧,长时间紧绷后突然松手,很多人就难以回到原来的状态,甚至放飞堕落。

高中三年,他们很少有机会尝试过独立思考的快乐、尝试过放飞自我的畅快,他们只是像机器一样,按照学校设定好的路径在不停地运作。

强压之后无人约束的日子里,他们更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他们要达成自主的愿望和拥有自由的能力,恐怕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力。

作为一名母亲,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管高考是否成功,不管人生路上遇到什么成败,都始终随遇而安,始终保有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因为持有这样的心态和状态,孩子才能不断吸收新的能量去解决人生路上的各种问题,应对各种挫折。

而衡中的教育模式,在我看来,正在让孩子丧失这种能力。

衡中,高考战绩辉煌,清华、北大的摇篮。

但我却不愿把孩子送进衡中读书。因为我认为它的教育正在远离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引导学习者以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衡中的教育模式,是把人送进了清华北大,看似改变了人生。

但对于咱们独立的个体“人“来说,在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方面,到底是在成就人生还是在毁灭人生,这点,值得所有人深思。

也许来自一位衡中毕业生,对自己母校真实的一句评价,能说明一切:“我很感谢母校把我送到了好大学,但我永远不会说我爱我的母校。”

文章资源来源:

《衡水中学,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衡水中学,请放过深圳的孩子们吧!》

《衡水中学反叛者真实口述:“考上北大,我依然不能原谅我的母校”》

《深圳疑似“高考移民”事件,让高三学子恐慌?网友:衡水中学太牛 》

此文由 林心小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趣·分享 » 哪怕能上清华北大,我也不愿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

()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