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小筑

食物“四性五味”从哪来?寒热并非一成不变

 

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西医的营养学中,常会分析一种食物含有多少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而在中医理论中,则会着重分析食物的性味。

  食物的四性:寒热温凉

  古代的医学家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这四种属性也叫“四气”,主要是根据人吃下食物后身体的反应归纳而出的。

  食物的属性与温度不同。譬如一杯热的绿茶,刚开始喝下去会有灼热的感觉,但不久就会有清凉的感觉。这说明绿茶是性寒的,所以夏天可以喝绿茶来清热降暑。如果一种食物吃下去后,身体没有明显的发热或是发冷的感觉,则为性平,比如我们每天吃的大米就是性平的。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吃法会影响到某些食物的属性。例如莲藕生吃时是性寒的,煮熟吃时就变成性微温了。其他一些寒凉的食物煮熟吃时,寒凉的属性也会减弱。

  不同属性的食物,吃下去后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魏晋时的名士会服用“五石散”来养生,五石散主要成分是钟乳石、紫石英、硫磺、赤石脂、白石英等热性的矿物药。晋朝的历史学家皇甫谧曾说自己吃下去后,“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冬天时要脱光衣服吃冰,夏天则会烦闷,可见五石散的属性十分燥热。吃了五石散之后要不断走路,散出内热,称为“行散”,这就是“散步”一词的由来。

  现在当然不会有人再吃五石散了,而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也能找到食物四性的具体应用。比如我们在吃性寒的螃蟹时,要佐以性温的生姜,用偏凉的蘑菇来炖温性的鸡肉。

  食物的五味:酸甘苦辛咸

  食物的味一是指人们通过鼻子闻到的气味,二是指吃到嘴巴里感受到的滋味。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尝的便是百草的“味”,神农氏也因此被当作医药之祖。我们在日常生活常说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五味与之类似,只是把甜、辣换成了同义的甘、辛。

  食物的滋味是人体的主观感觉,自然和人的情绪、神志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五味会对心神有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中医食疗就是根据不同的身体状态,通过食用不同味道的食物,结合其寒热温凉的性质,顺应或抑制心神,借此调整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以达到五脏平衡和谐的目的。

  俗话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这说明同是辛辣的食物,影响到的人体器官也不相同。例如葱辣的是鼻子,冬天受寒感冒时,有人就会拿大葱煮汤,里面加红糖或是生姜,趁热放在碗里,凑上去使劲吸气,这就是“服气”的由来。

此文由 林心小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爱·健康 » 食物“四性五味”从哪来?寒热并非一成不变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