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直以来,都有“光是平行世界的使者”的说法,但是对于光的本质,却无人能够给出正确的解释。它是从何而来,又是怎么样消失的呢?这一切都离不开原子理论。
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光是太阳散发出的光束,帮助我们看清世界万物;光是夜间路灯所发出的光芒,使得路人不会在黑夜中跌倒;光是手机屏幕上的光芒,使我们可以看得清其中的文字;等等。关于光的含义,在不同的物体上,能有完全不同的诠释。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物体消失后,光芒去了何方?比如你在夜间里手持手电筒行走,一束强烈的光从手电筒中射出,照亮前方。当你按下开关按钮时,光束消失了,似乎没有出现过似的。那束光到底去了哪里?或许那束光根本就不存在,一直只是人类潜意识的想象而已?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古人对光的研究说起了。其实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和我国贤者对此都有所涉猎。先说我国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利用光学原理,完成了世界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从而得出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理论。可惜当时正值战火纷乱,没人会关注这一实验。
在此200年后,西方学者欧几里撰写《光学》,他认为光线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并且制作了数条公式用作计算。同时他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觉得光线的来源是人的眼睛,光线与天上的星星相撞时,在反射作用下,回到他们的眼睛,这样人们才能看到周围的物体。
关于光的本质,罗马人卢克莱修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本身就是原子论的研究工作者,他认为光是一种极小的微粒。有科学巨匠之称的牛顿也认同了这个观点,并继续深究。可惜关于光的本质,存在着极多争议,谁都难分其中的真假,因而问题一直拖着没办法解决。
直至20世纪初期,在各种科学家的努力下,原子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众所周知,原子核外存在着电子,而电子的分布规律是按照能量级别分布的。我们可以把接近原子核的低能级电子标记为E1,把远离原子核的高能级电子标记为E2,两者之间的来往交流,不是移动行为,而是跃迁行为。电子跃迁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据悉,电子的跃迁行为又分为受激辐射和自发辐射,手电筒的发光原理便属于前者。电子在跃迁时,不会有连续性的过程,而是直接跳跃的,这就能解释为何关闭手电筒后,光线会直接消失了。
至于光线最终的去处,这一点至今无人可给出准确的解释。因为光束的速度极快,在真空中速度可达299792458米每秒。依靠现在的科学技术,无法对光束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捕捉。有人觉得,根据爱因斯坦先生的相对论,光束或许就是平行世界的“信使”,在不同空间中自由来回,起到传递讯息的功能。只要突破它的速度,便能实现时空穿越。
光线是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物体,同时也是最难研究的物质之一。朋友们,你们对光线有什么想法吗?通过它是否真的能在不同空间中来回穿梭?在下方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吧。
此文由 林心小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潮·科技 » 夜晚来临时,打开手电筒后立即关闭,那束光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