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小筑

生物的生存优势和劣势,如何能科学的相互转化?

为了生存,人和生物都要适应环境,并且从适应中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方式和行为。因此,有时候一个个体的劣势反而可能转变为优势,而另一些个体的优势却可能转变为劣势。这样的情况既可以认为是一种进化,也可以看作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替换或补偿行为,其目的都在于很好地生存。

尽管下面的故事有相似的内容和意义,但其实里面蕴含的东西远不止适者生存和优势与劣势的相互转化。

第一个故:地鸣鸟的生存替代法则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家皮特和罗斯马丽·格兰特夫妇在位于太平洋东部赤道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当地的地鸣鸟长达30多年,他们的实地观察揭开了当地两种地鸣鸟优势与劣势的相互转换。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一个小岛达芙尼岛上,过去曾生活着一种中型的地鸣鸟(简称F鸟),它们以岛上树木和草的种子为生。而这种鸟中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有较小的嘴,另一种长有较大的嘴。它们之间倒是相安无事,前者吃较小的树种,而后者吃较大的树种,或兼吃小的树种。

1982年一些更大型的地鸣鸟(简称M鸟)飞到了达芙尼岛上,并慢慢繁衍出了较大的种群,于是本地的长有大嘴的中型F鸟就不得不与外来的大型M鸟竞争。但是,两者的竞争也基本上相安无事。因为,这个岛上供大嘴的地鸣鸟的食物主要是一种长得较低的草本植物刺蒺藜所结的果(种子)。

刺蒺藜的种子就像一个从果实背后伸出两个极长的刺的楔形橙子。有大嘴的中型F鸟最终也能将刺蒺藜的种子外壳啄开,取食其中的果瓤,但是要花相当大的力气才能做到。但大型的M鸟啄开树种的外壳就轻而易举。所以,中型F鸟在争夺刺蒺藜果实时是处于下风的,也因此它们只能兼食其他较小的树种为生。

如果外界环境不发生变化,这两种体型的鸟也许会和睦相处幸福相伴地长期生存下去。但是随后两种环境因素却让它们陷入艰难的竞争中。一种因素是大型的M鸟成长为一个大的种群,能够与中型的F鸟形成群体的竞争。第二个因素是该岛在2003年和2004年发生了持续2年的干旱,鸟类的食物——树种大量减少,于是这两种鸟由于饥荒而大量饿死,种群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皮特夫妇发现,中等F鸣中有小嘴的鸟大量生存下来,到了2005年中等F鸟中的小嘴鸟有增多的趋势,而大嘴的鸟却所剩不多。而且中型F鸟的啄食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它们啄食大树种的数量只是未发生旱灾以前年代的1/2,这是为什么呢?

皮特夫妇认为,这就是生物在适应环境中的一种进化的类型,既符合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原则,也可称为替换原则。当两个相似的种群由于竞争同一食物和资源时,它们的某些性状特征会分化,称为特征替换。这种进化已经为更多的研究所证实。

第二个故事:人类的替代法则

与地鸣鸟相比,人类的智慧当然会更高,原因在于人类也会采用这样的替代原则,但是恰恰相反,是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生存中尽量发挥长处,避免短处就是一种优势弥补劣势的法则。不过,在因各种原因而造成巨大缺陷的人身上,劣势转化为优势更为明显。比如,失去了双手的人,往往会以脚或嘴来替代手的角色,或补偿手的功能,从而把这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让劣势转化为优势,也因此同样获得了生存的法宝和美好的人生。

没有双手的人把自己没有双手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故事绝不是孤例,在生活中非常之多。在中国,有36岁的无臂画家黄国富。黄国富是潼南双江镇人,4岁时双手不慎触电被截肢。从此,他开始以脚代手打理生活。因为不能上学,黄国富每天在家翻看连环画,渐渐地,他迷上了画画,并用脚画画,经过20年的艰难历程,成为一名用脚作画的画家。

在美国,也有一名叫做琼尼的女孩是用嘴来作画和写作。琼尼少女时代在一次跳水事故中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当时,她想到轻生。但是在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下,她用嘴来替代自己的手,把无手的劣势转化为用嘴的优势,用嘴叼笔画画、写作。最终,琼尼不仅成为一名画家,而且成为一名作家。她的《上帝在哪里》成为全球的畅销书,同样在中国翻译出版。

在中国,还有一位被称为“无臂的雄鹰”的画家和摄影家李长江,也是把自己无臂的劣势转换为用嘴的优势到极致的人。李长江是黑龙江省鹤岗人,1975年夏天,上小学二年级的李长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追赶被风刮走的一幅画,不慎触到了因打雷而被击落的高压线上,失去了双臂。

失去双臂的李长江当然有过低落,但很快就坚定了用脚、嘴来替代和补偿自己双手的信心,并百折不挠地行动起来。他先学会了用嘴写字,再学会了用嘴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了这些基础,他再拜画家深造。最后成为画家。此后,李长江还学习摄影,用嘴和残臂(左臂约10厘米,右臂约3厘米)装卸胶卷、安装三角架、固定照相机、按快门,并拍摄照片。1998年6月至2000年5月多次在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摄影、书法、美术作品展。

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征和接受并适应生活的心理路程。受到打击后陷于绝望,并想到轻生,然后通过自救和他人的帮助用嘴或脚来补偿和替代自己的手,同时经历常人难以想像的磨炼和痛苦,最后不仅适应了环境和生活,而且让生命重放异彩,甚至活得比普通人还精彩。

适应环境的差异

虽然动物与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有相似之处,都可以用特征替换或补偿来表示,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却是明显的。原因在于对于动物或生物来说可能是一种进化,而对于人来说则只是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对于动物之所以称之为进化,是因为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动物性状特征的改变和替换首先发生在严峻的环境下。由于缺少食物和资源,如果不变换自己的性状特征、器官和体形的大小,就有可能面临种群的灭绝。比如,在年景不顺的环境下,达芙尼岛上的大嘴的中型鸟、大嘴的大型鸟由于食物不足而大量死亡,面临灭绝,而小嘴的中型鸟有生存优势,因为它们比前者能更容易地啄开较小的树种,而这些树种是不屑为大型地鸣鸟所啄食的。而较小的树种无论在平时还是严酷的时候,如干旱时,都比大的树种更多。

二是在更为严酷的环境下,如旱灾,能适应这样的环境的小嘴鸟比大嘴鸟生存得更好,这就给生物一个提示,小嘴适宜生存。因此,岛上的中等鸟就可以把小嘴作为一种生存的优势特征传递下去。这同样是在面临种群灭绝的情况下的一种适者生存。

但是,人类的适应环境并不面临种群的灭绝,同时也不是自然环境的逼迫,更不是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不利的条件下,如没有了双手。因为意外而失去双手或双腿的人只是少数,而社会环境并没有变化,只是自我的生存条件有了巨大的缺陷。为了弥补这种劣势,他们完全可以激发人类生命中的潜能,重新学习,以嘴或其他器官来弥补没有手的劣势,把用嘴当作优势发挥出来,从而与平常人一样或超过常人,适应环境和生活,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人。而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后天超水平的习得能力,不会像地鸣鸟把小嘴遗传下去。由于不涉及种群的生存条件,他们不会把这种用嘴的行为优势遗传下去。

所以,对人来说,适应环境更多的是让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不是将优势转化为劣势。但是,对于生物来说,由于自然和人为环境的影响,把优势特征进化为劣势特征的现象已经出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逆进化,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由于人类对象牙的偏爱并大肆偷猎象牙。幸存的大象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优势特征之——长长的象牙,让它逐渐变短,从而不再吸引偷猎者和人们的注意。于是,现在人们发现,非洲象的象牙已失去了原来的长度,而且有越来越短的趋势。

非洲象象牙的变短正如达芙尼岛上的地鸣鸟一样,由于生存受到种群灭绝的威胁,于是不得不选择另一种进化,把大嘴的优势转变成小嘴的优势。所不同的是非洲象面临的是人类导致其种群灭绝的危险。而大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如果人类的猎杀不停止,未来的非洲大象的长牙就可能一天天短下去。这当然可以视为人类所导致的动物的逆进化。

非洲大象是以缩短象牙来换回自己生存的安全和权利。这种由人的因素导致的特征替换进化或逆进化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此文由 林心小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潮·科技 » 生物的生存优势和劣势,如何能科学的相互转化?

()
分享到:

相关推荐